南京九游AG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科技动态 | 江苏加强基础研究为科技大厦夯实地基:勇闯科研“无人区” 占领科技“空白点”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此时重申加强基础研究有何深意?如何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事业大厦打好地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江苏该如何勇闯科研“无人区”、占领科技“空白点”?《科技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01

鼓励更多人给科技大厦打“地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有的以好奇心为出发点进行自由探索,有的以重大应用和需求为导向解决现实问题,他们是为科技事业大厦打“地基”的人。


2月17日,2021年度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奖颁发,江苏7名获奖者中,就有长年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


“基础研究是国家实力的根基,是技术进步的引领者。”2022年度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表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沈树忠说,很多卡脖子问题,背后都是因为基础理论没有搞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需要鼓励更多年轻人甘坐冷板凳,从事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作为地质学家,沈树忠长年在全球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很多地质人默默无闻,从事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在野外一线的地质勘探员们,翻山越岭、千里跋涉,只为科学精准地摸清“地质家底”,让油气矿产勘探等大量工作能“有的放矢”。


临床医生同样要进行科研链条起始端的基础研究。2021年度何梁何利奖获得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说,他在临床一线工作,经常看到有些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需要从科学的源头上寻找解决办法。他带领团队经过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诊治体系”,使既往未被认识、束手无策甚至放弃治疗的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被国际上称为“苏州理论”。“骨质疏松领域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杨惠林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面临新挑战,加大基础和临床研究,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对于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攻关,关键是科研人员全身心长时间的投入。”2021年度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说,科学的重大发现有时候也很难有计划、能够按部就班进行,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这种“不确定性”,“而我们做深渊探索、做深潜装备,要在不确定性中坚持到一线去,坚持补短板,坚持发现问题,坚持守正创新,相信重大成果就在不远的前方。”


02

超前布局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的能力,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


江苏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是全国最早在省级层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的省份,最初每年投入800万元,目前已增长至5亿元。2022年我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预估为166.14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4.5%左右,较2021年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科技投入的持续攀升,我省基础研究成果频发。相关数据显示,我省科研人员2021年共发表SCI论文56000余篇,位居全国第二。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我省115人次入选,占全国1/10,位居全国省份第一。


“南京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中的一员,正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姜田告诉记者,今年开春后,学校喜讯频传,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团队,将单层二维半导体MoS2的接触电阻降低至新的纪录,超越了以化学键结合的硅基晶体管接触电阻,并接近理论量子极限,解决了二维半导体应用于高性能集成电路的关键瓶颈之一,研究论文于2023年1月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彭茹雯教授、王牧教授团队在光学超构表面中创新性地引入光学响应噪声调控,成功突破光学超构表面偏振复用的容量极限,为发展高容量光学显示、信息加密、数据存储提供了新范式,研究论文于2023年1月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丁爱军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在全球野火天气反馈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论文于2023年2月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并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


为尽可能提前占领科技“空白点”,近年来,省科技厅聚焦科学前沿,超前布局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自2019年以来,每年投入省财政资金1亿元左右,组织实施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形成一批变革性技术。


4年来,省科技厅围绕光子芯片核心材料、天地融合卫星移动通信、新型光电成像、高可信智能软件等重点方向,遴选省内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等顶尖科学家领衔,共部署了5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取得较大进展,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团队研发了国际先进的活细胞药物体内高灵敏度PET成像技术,创建了国内领先的干细胞药物PK-PD成药性平台;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波段现场可编程衍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原型,获批建设我省首个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基础科学中心。


03

“三管齐下”提升基础研究效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此时重申加强基础研究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江苏如何进一步发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在接受采访时,三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均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关键在于人才,要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他们挑大梁、担重任。


沈树忠认为,应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鼓励更多人愿意做这些花费大量时间、不求名利的基础研究工作。


“我们要做好人才梯队建设,要关心年轻人,给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叶聪说。


杨惠林则表示,除了科研经费的支持外,也要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的不同模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为提升我省中长期原始创新能力,科技系统将积极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江苏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21-2035年)》部署,研究制定我省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加快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安全急需的科学问题,初步构建基础研究学科、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体系。具体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制定实施我省基础研究中长期规划,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完善分类资助和持续支持机制,进一步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前沿引领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持续稳定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原创研究,激励更多科技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


——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继续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探索与龙头企业共同支持重大基础研究机制,同时加快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用好高质量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加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十四五”末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实现翻一番以上。


——进一步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构建与基础研究规律相符合的绩效评价体系、科研组织模式、激励分配政策,充分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在研究选题、技术路线等方面的决策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一支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地深耕基础理论的科研队伍。



© Copyright 2013 南京九游AG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西智能机床研究院 | 物联网卡 | 深圳智能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