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游AG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南京排名第六!

摘要




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无锡、青岛位居前十。其中,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叠加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深圳就业。无锡引才举措较多,2016年无锡出台“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六类产业发展重点人才,制定工作补贴、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各项福利政策,并不断更新迭代。2022年青岛生产总值在北方主要城市中,稳居第三,经济增速全国第五,快速增长的经济、优质的产业吸引了众多人才。总体看,今年沿海城市对95后吸引力有所上升。


1  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




1)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相对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更高,今年95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7%、44%。95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53:47,56:44,95后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可见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独立,求职意愿较强。



2)从学历看95后的流动人才中有57 %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这一比例超过了全国总流动人才的52%。在95年代的流动性人才群体里,拥有11.7%、31.4%、49.5%、7.4%的是高中或更低的学历,而拥有56.9%的则是大专或更高的学历,相对于去年,这个数字增长了3.1个百分点。在我们的国家,15.9%的流动人口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32.6%的是,45.0%的是,51.6%的是,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大专或更高的。在今年的95后流动人口中,拥有大专或更高学历的人数相较于去年有了提升,这使得他们在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上显得更为优越。



3)从工资看95后的职场新人薪资水平偏低,在流动人才中,月薪8K以下的占比高达84%,这个比例远超全国流动人才的70%。95年代出生的人和全国的流动人口中,月薪不超过4K元的比例分别是35.8%和23.3%,而月薪超过8K的比例则是16.0%和30.0%。大部分95年出生的人是职业新手,他们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在去年的95后流动人口中,月薪不超过4K元和8K元的比例分别是37.1%和13.6%。然而,今年的95后流动人口的月薪与去年有了显著的增长。



4)从行业看95后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IT行业的流动人才占比高达24%,超过全国总流动人才的21%,而地产行业的流动人才仅占14%,明显低于全国总流动人才的18%。 在95年代,IT|、通讯、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设、以及生产、加工和制造这三个领域的流动人才数量最为庞大,各自的占比分别为23.8%、14.1%和13.9%,总共达到51.9%,相对于去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其集中程度有所提高。在全国范围内,三个行业的流动人才数量最多,总和达到了52.3%,而95后的人才行业相对来说,其集中程度稍微低于全国的总流动人才。 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领域,95后的比例超过了全国总流动人才的21.1%,而在房地产|建筑业,他们的比例却低于全国总流动人才,这表明年轻人更偏爱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 在去年,95后的流动人口主要投身于IT|通讯|电脑|互联网、房地产|建设、以及生产|处理|制作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的总数达到了49.1%。然而,今年,95后的这些人口在生产|处理|制造领域的投入比重与去年持平,但在TMT领域的投入则略微减少。在二级行业中,95后的流动人才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和专业咨询领域的比例分别为9.8%、8.0%和6.5%,这些比例都超过了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8.5%、6.9%和4.8%。然而,在地产建筑领域,95后的流动人才的比例仅为11.5%,这个比例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3.9%。






2  榜单概览:向往发达城市,更倾向长三角




2.1 中国95后人才最具吸引力的50个城市排名:深圳、北京和上海位列前茅。

 观察95后的人才吸引力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分别占据了三个榜单,而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无锡和青岛则是十大榜单。在我们与智联招聘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我们将人才吸引力指数定义为人才流入比例、人才净流入比例、应届毕业生人才流入比例、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流入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口净流入的加权平均值。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95后的年轻人们过着丰富的生活,他们更偏爱在工作中寻找平衡,同时也追求生活的乐趣。他们在选择职业地点时,不只是考虑薪水,也会关心创新的环境以及文化娱乐行业的进步。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将人均可用资金、每千名公民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每千名公众的电影场所数量作为外在参考,并结合智联招聘所给出的95后人口的比例、95后的全员比例、95后的新毕业生比例、95后的博士或更高学历的比例,来创造95后的人才吸引力评估。

从结果看95后人才倾向前往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7、6、5、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8、16、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0%、80.0%、19.8%、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8、7、3、2、3个。

深圳超越北京位居榜首,无锡、青岛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十。根据我们选取的创新指标,深圳在前20强中排名第一,同时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叠加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深圳就业;北京今年人才流入、人才净流入排名下降,位居第二;上海、广州依次为第三、四名;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无锡、青岛跻身前十强,成都排名相较去年上升了1名,无锡、青岛分别上升了2名、3名,首次跻身榜单前十。其中,无锡引才举措较多,2016年无锡出台“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六类产业发展重点人才,制定工作补贴、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各项福利政策,并不断更新迭代。2022年青岛生产总值在北方主要城市中,稳居第三,经济增速全国第五,快速增长的经济、优质的产业吸引了众多人才。

总体来看,今年沿海城市对95后吸引力有所上升。 



2.2 细分指标解读:一线、强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较高





在高学历人才方面,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广州、天津、武汉、苏州合计占比45.6%,较去年下降4.9个百分点。北上深作为一线城市集聚高学历人才,合计占比20.6%,但较去年下降4个百分点,集聚效应有所下降。南京、杭州、成都等强二线城市对高学历人才的集聚效应超过一线城市广州。成都集聚省内50%以上的本科院校,有2所985和5所211学校,大学生数量在西南地区靠前,拥有先天人才优势。南京人才后备队伍雄厚,截至2022年,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排名第8,位居长三角首位,且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杭州近年加入“抢人”大战,浙大系企业的“抢人”风头强劲。



在收入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广州、宁波、南京、绍兴、深圳、无锡,除一线城市外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江浙一带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苏州、杭州超过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



在创新方面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苏州、珠海、无锡、常州、广州、杭州、佛山、南京、中山,其中5城位于广东省、4城位于江苏省,粤苏两地创新活力较强



在文娱方面,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是拉萨、林芝、三亚、珠海、哈密、舟山、无锡、镇江、白山、南通,其中一半位于东部地区。95后年轻人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加看重,丰富的文娱活动更能吸引年轻人,拉萨等旅游城市排名靠前,凭借文娱方面优势,在此次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也跻身前50。

2.3 人才流动趋势: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更倾向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1)分地区看,今年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8%,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4%。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95后流入东部地区占比为60.6%,略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人才的59.3%;其流出占比42.6%,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人才的45.2%,东部地区更能留住95后人才;中部地区95后人才流入占比为17.5%,略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9.0%,流出占比为26.6%,略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25.0%,95后人才流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95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东北地区95后和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流入占比持平,流出占比分别为6.9%、7.7%,东北地区人才流动性较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今年东部地区95后和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8.0%、14.0%,95后在东部地区集聚效应更高;中部分别为-9.1%、-6.0%;西部分别为-6.3%、-4.7%;东北分别为-2.5%、-3.4%,中西部95后人才净流出明显大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东北地区略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水平。这一地区特征与去年一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GDP占比超过一半,人均产值更高,充满活力和抱负的95后年轻人更倾向经济活力高、发展潜力大的东部地区。






2)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但今年一线城市对95后人才的吸引力较去年有所下降,而二线城市吸引力小幅上升,三、四线城市净流出趋势有所收窄。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今年,一线城市95后流入占比18.7%,高于今年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8.6%,人才流出占比为11.7%,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3.4%;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占比为47.4%,高于今年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44.9%,人才流出占比为43.5%,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45.4%;说明相对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来说,95后更愿意留在一、二线城市。而95后人才流入三、四线城市占比均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流出占比均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说明相对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来说,95后人才更倾向流出三四线城市。另外,今年,一线城市95后流入占比较去年下降2.5个百分点;二线城市较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说明今年95后留在二线城市的意愿较去年小幅提升。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今年,一线城市95后和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7.0%、5.3%,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3.9%、-0.5%,95后在一二线城市集聚效应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三线城市分别为-2.4%、-0.5%;四线城市分别为-8.5%、-4.3%,三四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出明显大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工作机会多、收入高、经济活力充足的一线城市仍吸引年轻95后,同时年轻人也向发展潜力和生活性价比更高的二线城市集聚。但去年,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三、四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为-3.3%、-9.1%。






3)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京津冀净流入占比较去年有所下滑,成渝和长江中游持续净流出,五大城市群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3.1%,远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0.4%。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长三角、珠三角对95后人才的集聚效应强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6.1%,较去年分别上升0.6个、1.1个百分点,95后人才在成渝、长江中游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6%、-1.8%,而京津冀净流入占比为0.4%,较去年下降2.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0.5%。95后和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净流入五大城市群占比为13.1%、10.4%,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们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创造53%的GDP,独角兽企业占全国的95%,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经济最活跃地区,经济占比合计达29%,95后年轻人更倾向有经济活力的地区。





3  重点城市: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




我们挑选了95年代的十大具有最强人才吸引力的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无锡、青岛)进行研究,并依照一、二线城市进行了区别。

1)深圳的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高出全国总体流动人才1.1个百分点,主因深圳落户门槛较低、注重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环境等;深圳和广州、北京和上海互为95后人才来源城市第一位。

观察人才净流入的比例,我们可以发现,一线城市如深圳、北京、上海和广州的95后人才净流入比例分别是2.2%、1.4%、2.1%和1.3%。在这些城市中,深圳、北京和上海的95后人才净流入比例都超过了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1%、1.9%和0.7%。相对而言,北京的这个比例稍微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5%。这表明,95后的人才在一线城市的聚集程度大大超过了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水平。深圳在95后人才的聚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人才净流入的比例超过了全国的总流动人才1.1个百分点。深圳致力于创建一个对人才友善的城市环境,并且积极地构建一个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高级事业平台,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进一步增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在2002年,深圳推行了《关于吸引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一些规定》,将吸引人才的焦点转向了高级别的人才。此后,深圳持续推出了“孔雀计划”和“十大人才工程”等一系列的计划。到了2017年,深圳已经成为了全国首个制定人才法的城市,并且将每年的11月1日设定为“深圳人才日”。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构建了深圳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

观察其来源与归属地,深圳的95后人口总数在深圳的十大城市中的分布达到了52.1%,这个数字超过了总数为37.4%的深圳,这表明深圳的人口流动趋势较为密集。在深圳的人才引进数量里,广州占了10.0%,而广州的人才引进数量则是8.8%,这两个城市的引进数量相当,并且深圳与广州并列第一。






2)二线城市中,杭州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净流入占比高出全国总体流动人才0.7个百分点;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此外,无锡、青岛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十。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杭州对95后集聚程度更高。前十强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无锡、青岛的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5%、1.0%、0%、1.1%、0.8%、0.9%,较全国总体流动人才分别高出0.7、0.1、0.5、0.2、0.3、0.5个百分点。成都对高学历人才、应届生吸引力强,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9%、3.5%,在全国排名第6、第5位。

从来源和去向地看,杭州流入流出城市前三均含北京、上海,说明其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同时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南京流入、流出城市分别有5个、6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分别为16.7%、33.9%,成都则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力建设,加速与重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间的人才交流,成都流入流出城市前二为重庆、北京,合计占比分别达13.6%、12.6%。苏州流入流出城市分别有5个、6个在长三角地区,占比分别为18.0%、33.7%,其中上海对苏州虹吸效应明显,从苏州流向上海95后人才占比为9.5%。无锡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第九位,与长三角城市群人才交流频繁,流入、流出城市分别有5个、6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分别为20.4%、39.9%。近年无锡引才举措较多,2016年无锡出台“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六类产业发展重点人才,制定工作补贴、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各项福利政策,并不断更新迭代。同时,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青岛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第十位,流入流出城市前二为济南、北京,合计占比分别达10.9%、16.3%。青岛稳坐北方第三城,在北方地区经济体量仅次于北京、天津,经济增长迅猛,人口吸引力强。2022年,青岛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在北方主要城市中,稳居第三,且与天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增速全国第五,快速增长的经济、优质的产业吸引了众多人才。




4 启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在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多数城市面临年轻人口萎缩、人口快速老化问题,近年来各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抢人才也是抢年轻人口。95后人才多数是职场新人,年轻且有活力,其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人口流出会加重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严重拖累财政、制约经济活力。



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决不能是追求各地区经济总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



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交通设施等布局,以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和引导紧凑连续的多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加快现有园区转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加快规划调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分区分级布局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元化发展,改善出行效率。未来的城市规划要尊重人口流动规律。

文章来源于:泽平宏观

© Copyright 2013 版权所有

陕西智能机床研究院 | 物联网卡 | 深圳智能科技 |